從去年(2015)底開始一直有市場傳聞Apple Pay要進台灣,甚至今年初有消息指出4月底就可以在台上市。沒想到昨天又有新聞指出目前一切都卡在金管會,在法規和技術沒有雙雙解決前都還有得等!究竟到底有甚麼法規問題待解?真的是金管會在擋?技術問題又是甚麼?這篇文章提供個人看法與所知,歡迎討論。如果對於甚麼是Apple Pay和Samsung Pay還不了解,建議先看這篇文章。
有傳聞指出金管會尚未審核Apple Pay的申請?這是甚麼意思?
銀行在推出新的行動支付服務前,都需要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由金管會審核服務的內容,包括如何保護客戶(持卡人)的資料安全、採用何種交易方式等。而不論是Apple Pay還是Samsung Pay,兩者的服務架構都必定是需要和當地銀行合作推出服務,如此一來發卡銀行的信用卡才能於Apple Pay或是Samsung Pay註冊使用,而不是單靠手機廠自己。因此近來有新聞指出已有銀行業者向金管會提交Apple Pay服務的申請,如果消息屬實,代表Apple確實有跟銀行業者接觸,並由銀行業者向金管會提出上市計畫。待金管會審核通過後,Apple Pay或Samsung Pay方可在台灣推出服務。
那金管會為何還不盡快審核銀行提出的申請呢?
目前手機信用卡支付服務的形式分為幾種:TSM、HCE、Token,詳細內容會在其他文章中說明。而根據<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不要懷疑這名字就是這麼長)的內文,可以發現當中並沒有提到Token這樣新興的技術服務,然而Apple Pay和Samsung Pay都是使用Token的服務來取代實體信用卡卡號做交易,達到更高的安全性。金管會根據此份落落長名稱的文件,來對銀行所提出的申請服務進行審核,因此在上述這份落落長的文件還沒有加入Token之前,針對Apple Pay和Samsung Pay,金管會其實是無從審核起的。
但除此之外,也有消息指出金管會對於像Apple Pay和Samsung Pay這兩個新興的服務仍有資料流於海外的疑慮。由於上述的Token技術服務,實際上是由VISA和MasterCard等國際發卡組織所提供,而在卡號與Token(代碼)交換的過程中確實是有資料必須經由海外服務器進行處理;二來Token服務對於金管會來說可能被歸類於銀行業務的委外作業,因此要求國際發卡組織需要配合委外作業規範,接受監控。
一旦通過金管會審核,消費者就能馬上使用Apple Pay和Samsung Pay了?
很遺憾的-不是。
通過申請只不過是一個開端,整個Apple Pay和Samsung pay的架構是建立於"發卡銀行+Token服務業者+手機錢包業者"三者的合作模式下誕生。一旦主管機關放行,這三個合作夥伴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系統建置,完成信用卡代碼化(Tokenization)的服務,而整個建置與測試所需花費的時間長達一年也是有可能的,各位觀察看看Apple Pay和Samsung Pay從傳出消息要進入中國市場,到真正服務上線花了多少時間。
因此即便金管會今天就打開大門火速放行,台灣有可能仍須等上約一年左右的時間,方能享受到方便的Apple Pay或是Samsung Pay服務。
事實上金管會遲遲不肯(或無法)通過的理由可能不只上述幾種,根據最近媒體新聞指出,金管會與央行除了安全與技術上的考量外,也有對國內產業發展的考量。像Apple Pay等國際支付服務一旦來到台灣,相信一定會吸引大批使用者,如此一來國內目前正在推行或即將推行的行動支付服務很可能就被打趴在地上不用玩了。例如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就由目前近乎沒落的TSM服務跨足HCE技術打算推出新的支付服務,如果Apple Pay和Samsung Pay甚至是Android Pay此時來台,那這間由央行、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財金資訊等官方在背後撐腰的公司不就沒戲唱了嗎?
總之一切還是主管機關說了算。只是若以資料安全疑慮作為阻擋理由,個人認為是有點小題大作,畢竟Apple Pay和Samsung Pay上市的國家不斷增加,相信各國政府都是有評估過後才決定讓服務進入市場。倒不是說其他國家做了台灣就無條件跟進,而是應該盡快做出判斷,不要讓台灣在行動支付服務上持續落後亞洲各國。
留言列表